less than 1 minute read

2019.8.30, 11:00- 12:00am,与某地农委领导W总谈话

我在过去10年的农业+互联网项目经历,主要分为前后两段。

前半段2010- 2015年,做小

前半段经历,从2010.3月进入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开始为标志,然后2012.5月去淘宝新农业发展部,我主要做支持服务小农的工作,发现行不通,因为农业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和范围,谈做农业就像说搞工业一样,里面涉及N多个具体的行业,几乎行业之间又都是隔行如隔山的完全不同。即使阿里这样体量的大平台,举全集团之力参与也是感到很疲乏。

2014年阿里上市之后宣布“农业农村”是它的三大战略之一,也就是那几年无数资本和网络公司都到农村刷墙(贴广告标语),公开宣布进军农村。阿里先后改组成立的直接叫“农”的部门就包括 — “新农业发展部、农村淘宝、乡村事业部、数字农业事业部”,集团十多个平台公司参与“从土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过程,涉及农资供应、农业生产、电商零售、消费终端等等各个环节。

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很稳固,典型特征一直都是数量多,单位小,分布散,因此整体效率就比较低,只能用来保障基本吃饭,干不了什么大事。

中国职业农民较少,从业者不知道啥叫标准和认证,ISO, HACCP, GAP 是啥?农业生产几乎是华北东北西北大片地为主,现代化程度高,也更职业化,但面向的收购对象是中粮华润这种体量的大企业,其他地方大部分是临时工,不专业的小散户,常见滞销的小品类大多也是他们做出来的,他们对市场供需反应比较慢,且应对风险的抗压能力也比较差。

网络虚拟空间是现实世界的真实映射,因此在电商平台上小作坊遍布,2014年淘宝全平台上农产品和食品商家总量60万,没记错数字的话,日均30单以上(能全职当成生计)的商家不超过1.5万,超过60%做得较好的商家,因其创始人或团队中有较好的设计师,电商/互联网营销要靠视觉设计过用户第一关。

但是完全交给互联网公司玩,很多好东西的口碑和品质都会被他们玩坏,我用互联网做过三品一标和老字号,小作坊没多少成功案例,早期做淘宝和天猫可以捡个流量红利,晚了进入许多会亏本,电商成本在不断增高。

网络泡沫和虚假数字

根据某些媒体报道的数字,2019年全社会电商农产品销售额是4000亿,全社会(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额大约是1.26万亿,这样看好像电商对传统行业的渗透率挺高的。

但是据说统计部门对某些品类划分有争议,例如面粉、蜂蜜、茶叶算食品还是农产品?电商平台和小卖家将其算作农产品,在大卖家和国家统计局那边就算作工业类的食品。食物品类那么多,因此混淆的数字也比较大,稍微在报表上做点文章就好看了,一般人看不出来。

概念混淆:“食品”“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食用农产品”“初级农产品”

https://ibook.antpedia.com/x/264396.html

商家傻傻分不清楚这些概念分类,平台也分不清,消费者更不懂了。因此真实数据是多少?可能谁也不清楚。电商公司统计的时候为了业绩好看,吸引媒体和投资人,有意或无意地把(工业)食品也算进农产品里去的嫌疑是极大的,在电脑上改数字太简单了,网络泡沫就是这么吹起来的。

后半段2016年- 至今,做大

这段职业生涯,我转向给业界知名的或规模化大型农业单位服务,从2016.1.4日开始给网易养猪为标志(丁磊的规模依然很小,另有故事),算是脱离做纯互联网平台的思维,进入实体行业中好像逐渐找到了通路的感觉,理解到不能再做小,得做大的基本道理。

西方箴言:if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 please follow the money !(如果想知道真相,请跟着钱找答案), 资本天生是非常敏感的,它总是流向那些能够增值的行业和经营者手中。为什么银行存款再多也不愿意给小农?不愿意发放给农村农业农民?

以前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后来又是家庭农场,为什么逐渐没动静了呢?无数的小个体夫妻作坊,全产业链经营,啥都要自己干,小个体没有实力做不了多少事,地球上最富裕的国家也贴不起那么庞大的群体。

过去20年不少三农问题专家呼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个口号让亿万农民欢欣鼓舞,大家觉得提出这个口号的专家是有良知的。农民曾付出巨大代价和成本支持工业和现代化,“反哺”的道理好像应该是这样,但结果怎么样呢?2000年左右开始试点取消农业税,城市反哺了20多年,发展三农和振兴乡村口号现在还在喊,效果并不好。

主要问题在于农业初始阶段产品,是各有特性的农产品,而不是一般的商品,不能完全按照一般商品的市场化规律去做,这也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全世界的政府都会补贴农业的原因,不能完全商品化的其他产品还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及各种涉及民生工程或国家战略层面的项目。

立足专业单品,实业+互联网

不能颠倒秩序”互联网+实业“。

因为互联网膨胀太厉害,虚的多,实的少,互联网从业者在资本加持下,都很年轻就获得超出其他一般实业高很多倍的收入,很容易飘起来变得自以为是,不会踏踏实实做事,所以互联网+实业失败居多,反过来实业+互联网的成功案例会更多些,所以我更看好后者。因为做实业的老板都是一个个子儿地挣出来,不太容易吹牛该报表就赚到钱。

没有全品类营销,即使电商综合排名前几位的大平台也做不到,垂直类目或单品成功概率高,无论要不要互联网营销,选品都很重要,选品的维度很多,并非三品一标就能定生死,如果选品对了,但是营销包装环节搞错了,也会把一个好产品甚至地标搞砸了,互联网很容易过度营销。

现实中互联网不断烧钱补贴用户再不断融资,套现走人的成功案例也不少,高风险高收益,一般人抗不住这个风险,成功概率也不高,现实中这个商业套路是成立的,但并非唯一的,关键看我们自己怎么定位事业,以农业产品为例,整个产业链大体分为三段,源头生产端,中间流通供应链,下游零售消费端,我们自己到底想做哪一段?全产业链投入巨大,非一般实力和背景可为。单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不少成功者,即使纯粹做一产,也有许多成功的巨无霸,只是他们并不玩互联网媒体营销和电商套路,大象无形,我们不知道而已。

例如:

  1. 1.农产品生鲜电商资本已经烧了很多钱(5,8年),我们只知道失败案例,但是我们消费者公众和很多从业者都不知道那些拿到很多个国家产品品质认证,生产管理体系认证,各种商检资质证书的出口贸易供应商们,人家只关心生产,根本不看什么电商和互联网营销套路,若非出口贸易国家政策变动的不可抗力强制,他们才不想出口转内销,他们不想掺和到混乱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

  2. 2.近年外卖和快餐又成为资本追捧对象,大家只知道美团,饿了么,但是多少人听说过丽华快餐?她是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和军队的供应商,人家都不屑于做小散单配送;

基本上互联网零售已经掌握在少数几个大佬手上,你再插进去机会渺茫,但并非在滚滚风尘中找不到我们安身立命的落脚点,线上零售不行,还有线下零售啊,批发团购不行,还有供应链呢,如果供应链再过几年也被少数几个巨头垄断了,我们还可以搞生产啊,如果一二三产都被人占了,那就好好读书做创新研发卖IP吧,如果还没机会,那是不可能的,除非地球流浪到银河系以外,地球人进化成都不要吃饭了。

创业者对政府农委的期待

听说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区域发展,把很多污染性的工业拆了,留下来的是做环保生态产业,包括农业一产也支持,这就符合我们的定位,我们也喜欢往有品质和更高要求方向发展。

  1. 圈子:政府农委首先可以成为一个行业重要圈子,更易于找到业务和人脉关系,我们许多干技术的人不善于社交,甚至很多80后有社交恐惧症,我们需要圈子;

  2. 服务:如果政府主办的创业园线下实体的服务比较好,我们都乐意搬到就近的地方居住,或在这里办公,由于我们主要做线上技术,目前对办公地点没有选择,只要是环境好的都可以考虑,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创业者的心声;

  3. 项目:由于我们是搞技术出身的,不善营销,而且总是向国外学习和看齐,很理想化,对项目和自己要求比较高,所以初期创业能拿到手去做的项目并不多,如果通过政府农委,我们也来个招投标,捡点技术支持服务做做,也发挥一下我们的特长,体现我们的价值,大家在农创客这个平台上形成一个生态圈协作发展,这就有一种参与感和集体归属感,创业者不再孤独。

后记:我们在农委领导的招商邀请下来到F区,但是公司注册不到一年,还没等到搬进创业园办公,我们就决定注销了,具体缘由参考另一篇:税务局老王,别再打电话了!早点退休回家歇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