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外语?以英语为例
2019.8 月初,拜访一位朋友,他有雄心勃勃的计划扩展事业版图,预备把公司开到美国,我临走前,他问“怎么学英语?”,当时因为要赶车,而且我也不是什么学霸,给不出什么特别的建议,仅仅简短谈了一下我的感受 “8年的校内专业学习还不如1年工作中自学实用英语的进步”,说好回去之后详细总结写下来,由于惰性和各种忙的理由,于是拖了很久。
回忆最早学外语动力,来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伟大领袖的教导“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直至现在各种媒体里经常还能听到看到,受到10多年这样的教育宣传。
我们都上过历史课,对“唯一延续5000年的文明古国和语言文化”带着“绝对天生的民族自信和优越感”,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近代被侵略的屈辱史历历在目,古话训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我就特别想知道万恶的鬼佬们,到底整天在惦记着又要偷抢咱们家什么东西呢?
得看懂鬼佬们的“尚未进化的拙劣语言符号”才行,所以,我们不少人的起步阶段是带着仇恨的态度学英语和日语的,甚至对一切外语都带着敌意。在我中学的小伙伴中流行一句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顺利向老师和家长交白卷而不被责难,这些人现在土里刨食或在建筑工地上搬砖,此处不是嘲讽,为不学无术找借口的人,人生结局很惨淡,当然,我们白领工作也是搬砖,不过在屋子里轻松点。
我们还学到“中体西用”,历史教科书没讲错,尽管批判了清末洋务派的这种“革新不彻底”的思想和没有掌握“西学精髓”,实际上我们直至21世纪的今天,许多人学外语和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依然如此。
文化基因
文化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为了说明白我对语言的一些本质问题的看法,举例比喻:
一切外来的语言文化和技术等东西,犹如进口的瓶子里装着酒水饮料,原瓶装原酒才有正宗地道的原汁原味,众多民族地域的不同,各自酒水的味道也非常地多样化,无论本地或外地的品种,总有人喜或恶,它就是那样的存在,你总能挑出合自己口味的某款,有两类人:
甲:喝酒重点在社交圈的交流互动,尤其喜好尝试一切新鲜的外来品种味道,酒是很好的扎堆享用的媒介载体,该谈的事情在一次次聚餐时达成目标了,喝完的瓶子可以扔掉;
乙:没饮酒习惯也买不起好酒,有些懒惰不会自己动手发酵酿造,有收集空瓶子和包装的习惯,还有往里面装其他物品的癖好,各种舍不得的东西都塞进去,家里破瓶烂罐成堆。
不少人把外来的语言和技术仅仅当做瓶子容器,里面装上自家的酒水汤汁和各种杂物,这样的混搭组合无论是看着或品尝都有些怪异,总之就是味道不够正宗。
若语言的词汇短句语法犹如谷物粮食和水果等酿造的主要材料,深入溯源探寻语言的最核心本质,是特定语境中的哲学、信仰、宗教和神学,这就是酿造用的微生物和工艺,因此语言更进一步的学习重点是其优秀的思维方式和精神。
喝什么决定了社会身份地位,经常喝茅台配鱼翅熊掌燕窝的是黑暗丛林社会的贪腐官吏奸商,而文明社会的贵族政客以伯爵花草茶配植物肉为当下低碳环保的潮流。
如果不会品某种酒水,甚至无法融入特定的社交场合,人类进化百万年以来,还是像其他生物一样互相“闻味道”来验证和接纳同类,那是一种特有的感官“味道”的文化氛围体验,像液体和气体中的有形无形或软实力的东西。
土豪纵有数家庄园酒窖,也无法品味和欣赏正宗的欧洲名贵酒庄,因为他不属于那个社会阶层,如果他有这个社交圈子就不是土豪了。相较而言,其酒水的制造难度则不算什么,瓶子和外包装那层硬外壳都容易山寨仿造,但是地道的酿造材料和特定环境的微生物发酵工艺还是不容易获得,只有沉浸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数十年至几代人,才能融入当地的文化并自如运用,那是一种骨髓里透露出来的气质。
这是学习欧美文化达到一定量级的人告知我的感悟,超出本篇讨论范围,就此打住暂停。
诸如以上“中体西用”思维观念潜移默化形成的大环境氛围,时常对外来文化带着仇恨敌意的暗示作用(广泛存在于各民族地域),在教育方面就是“封闭保守坐井观天孤陋寡闻误人子弟”,这样当然不可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因为没有发自内心对其它文化的接纳。
离开高中校门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了6年英语,然后职业技术学校(大学英语)又补了2年,这就总计学了8年英语,离校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和当时周围多数学生一样都是聋哑级别,还没达到应有的基础入门水平,这也和我们偏远山区K12教育(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条件有关。
那个时候互联网还不发达,也没条件看外面的世界,但是我隐约觉察到:鬼佬的进步神速,已经从当年的野蛮进化到文明了,文化科教艺术和社会方方面面发展水平和人民的幸福指数非常高,他们的牲口很多方面的福利都比第三世界人民的待遇好。
此外,比学习一个实用的外语工具更重要的是,认识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不要以为互联网资讯发达,我们就能获得客观的认知。
长久封锁固化的思维观念有多厉害呢?很多人已经移民海外,人出去了头上还顶着一口井,所谓“背井离乡”,不会讲当地的语言,不会看本地的新闻资讯,不关心也不参与当地的公共活动,只会和本民族狭窄的社交圈子交流,搓搓麻将跳跳广场舞吃吃烤串。是的,他们带着自己家的酒水汤汁灌进了异域的瓶瓶罐罐,那味道很不正宗,他们口头上向往仰慕另一种文明社会,而生活和思维方式实际并没有融入当地社会。
心理障碍
心理上战胜自己,就能战胜一切
最近我在看一个关于如何学习的课程,由工业和系统工程,计算机,神经生物学,脑科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明师”讲授(k12课外辅导班特别喜欢给家长推荐“名师”,同音不同字的差别太大了),建议看完整的课程,其中一节课老师采访了一名天生的语言学习障碍者Benny,他通过个人努力成为掌握多门外语的演讲家,这对我们学习任何科目都很有启发。
采访“爱尔兰的多语种大师- 本尼”关于如何学习 Optional Interview with “Benny the Irish Polyglot” about Learning Languages
我深度认同Benny所述的2点:
热爱一门语言,而不是为了学几句就拿去炫耀,心态不正很难成事;
立即开口说,比什么都重要,而不是逃避交流,心理上过关,能战胜一切;
疯狂英语
失败的错误总是五花八门,成功的规律总是相似的。
这让人想起中国也有一位类似成功的外语学习者 - 李阳,他们有许多共通点,记忆方法相似,教学过程中配合肢体动作和公众演讲能力训练也相似,而且他们都因为战胜心理上的恐惧,最后成功学习了多门外语,还成为演讲家。
我没有受过疯狂英语的培训,也不喜欢在众人面前狂喊大叫手舞足蹈的学习方式。但在网络上听过李老师的演讲,说得很有道理,建议想学习的朋友也听一下,学习最重要的首先确实需要自我激励,旁人无法替代自己。
我们身边达到高阶外语水平的人很多,已经有无数成功者替我们总结出学习方法,并分享了心得体会,这属于普遍现象,这不关天赋的事,肯定需要后天努力,但是方法要找对,我深度认同他们,仅仅在本篇总结出一些成功学习的共通点。
语言是大脑和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无论对错一定要说出来,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是第一步,所以这些成功者大多都是在分享他们的心法。
我们见过无数的道貌岸然的胡说八道的人类,它们都不会脸红羞耻,我们仅仅为了训练一种语言,说错了怕什么呢。 我认识几个和马云早年有过较多交往的人,他们都说“这个人太能讲了”,马云能够“成功”,最重要的能力是“敢讲”,在多少次危机时刻,是英语和演讲能力救了他,“机场成功学”都是些“正确的废话”,在尚未“成名”之前,讲得再好也不会有人听,不是他说对了什么,甚至人们根本不计较对错,很多时候群体是不理智的,只是感受并认同你所讲。
后记:
2023.8.12 今天第一次找到《疯狂英语》纪录片,看到90年代随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人们依然纯真的脸,开始拥抱世界的样子,而李阳独辟蹊径的成功教学方法,让他家喻户晓。
学习他的坦诚(疯狂)的优点,规避他的(家庭问题)缺点,他不是过气的网红,应该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记,而且经典的学习方法永远都不会过时。今天他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尤其对于内向胆小自闭的同学而言,必须有一种办法改变自己,李阳是最好的成功教育案例之一。
他的口号哲学“我热爱丢脸、欢迎挫折、享受痛苦、追求成功、我能行、建立信心”。
他的成功融合了“爱国主义”的理想,这是中国宏大历史背景和包袱,也融合进了他个人原生家庭背景导致的问题,为了将个性解放,将英语学习方法和人生激励、奋斗精神、民族自豪感融合在一起。
刚看了下李老师的新课程,带着孩子一起录课程,他依然在坚持一线教学,让人钦佩,果然是个斗士,直接找他的新课程跟着练就好,我建议和他学基础英语入门,以此建立对英语的自信或兴趣。
语言的本质
学习语言并不需要动脑,只需要培养一种兴趣,感受和体验
所谓语言,首先是会听和说,也就是发音,而不是读写与语法逻辑,在人类社会还没有发明文字和书本的时候就有语言,听说的历史比读写的历史更悠久,所以语言入门应该从发音开始。
发音是一种人体肌肉运动,包括口腔,胸腔到腹腔,声带震动据说不是发音的主要秘诀,请参考若干歌唱家和演讲家的说法。发音有其规律特征,只有遵循其规律,才有利于记忆和脱口而出,流利表达非常迅速,似乎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这种现象参考演讲家和主持人的临场能力。
受地球上低于区位分布和转动引力的影响,例如东部地区的日语只有一个鼻音,更多舌前音,许多口音像开机关枪一样哒哒哒;而欧洲人喜欢用口腔里面,或喉咙以下部位发出沉重的胸腔音,据说这有利于欧洲产生伟大的高音低音歌唱家?维也纳奥地利成为世界音乐殿堂?(为什么亚洲没有出现享誉全球的大音乐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超出讨论范围了)
或许语音的区域特征有星球物理引力影响的因素在起作用,这是我盯着地球仪联想YY的。
不仅仅是学英语,我所了解的学习各种语言的基础能力都不需要逻辑思维,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完全不同。像练习音乐,舞蹈,美术,缝纫工,厨师,泥瓦匠一样不需要学历,可靠经验习得。
语言没什么神秘的,基础入门阶段遵循其发音规律,反复练习就可以。有人说我英语好,这得看跟谁比,我再怎么好,也不如一个英文母语背景的文盲甚至智力障碍者,他们的听说能力肯定比我们大多数非母语的学习者好太多了,所以基础语言能力和受教育水平及智商没丁点儿关系。
作为社会意义的人类,经过数十万年百万年进化出来的能力,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媒介,就不说几万年前的原始社会,100年前有多少人受过教育呢,那个时候也有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移民,他们到一个语言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交流和生存有问题吗?
语言应该就是每个人的天赋,也是每个动物天生就具备的能力,只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就可以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获得,一般情况下的入门级语言,也无需额外由老师传授并强化学习。
语言环境
首先要感谢我们生在了一个好时代,虽然没有绝对的迁徙自由的条件,但是我们有互联网和信息化工具,大多数人具备了自己搭建一个虚拟的语言环境的能力。
沉浸式学习环境
无论人在哪里都无关紧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首先改变接受发送(输入,输出)信息的通道和内容,这样就能形成语言环境。
例如. 把电脑和手机操作系统改为外语版本,搜索引擎改为Google外文搜索而不要用百度中文,如果用不了Google,使用微软的Bing国际搜索也能凑合着用。
把音乐,广播,电视台全部切换成外语频道。我在开始工作的一段时间,由于口语听力交流需要,我每天晚上都是枕着收音机外语广播睡觉的,早上起来的时候广播还在响,也不要管是否能听懂,那些枯燥的句子催眠效果特别好。然后可以试着和播音员跟读,渐入佳境能听懂的时候,整个人对语言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所谓的语感开始形成。
语感是一种思维体验,无法言表,所有母语都是在大脑发育早期的懵懵懂懂中形成的语感,即使一辈子没上学的文盲,也会形成这种体验。
跨文化交流体验
沉浸式学习的更进一步是跨文化交流体验,我认为的学语言最佳方法,如果你没钱,没条件肉身出去的情况下,也可以招募几乎免费的外教或跨国文化交流者上门“服务”。
还是拜伟大的互联网所赐,中国尚未诞生这样的好用平台,通过好渠道例如 couchsurfing, hospitalityclub, helpx, wwoof 这种劳动(打工)换食宿网站,招募国际背包客到你家,每天陪你练几个小时,几个月过后,想不开口都难。但前提是,你得会用这些网络平台工具,在网络上公告你家有这个需求。
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平台做背包客肉身走出去,一方面降低旅行成本,同时深度体验那种语言背景下的人文社会,免费和N多的外教天天高强度练习。前提是你得有这个时间,短则半个月长则几年,而且最好是30岁之前完成这个计划,不少发达国家地区开放了WHV打工度假签证,就是专门为低成本探索世界的年轻人开放的通行证福利。
我想高中毕业的人都有这个基础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去实现沉浸式学习,遗憾的是,我遇到咨询怎么学英语的朋友,大多都是大学本科毕业以上的学历,而低于这个学历的人,根本就不会想到要学外语。反思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英语科目出了问题,而是整个教育体系落后于时代,且与实际生活工作需求不适配。
有机会我将另外写一篇介绍Gap year 间隔年和WHV打工度假签证,以及中外文化和教育体系差异给青少年带来的不同影响,我就是通过这种野路子走过来的,学校里学不到。
学习步骤
按照大多数人学习英语的方式,也尝试过上培训班和学校专业课程,可是都学不进去,浪费了不少学费和时间却没有什么进展,然后没办法就放飞自我,随着自己的性格走野路子了,没想到还真趟出一条道来,开始形成语感,听说都越来越熟练流利,虽然单词和语法是硬伤,那个毕竟是科班出身同学的专长,而且一般我也用不上那么多6级以上词汇和语法,于是也没有特意进修词汇语法读写。
看似一切都随意的野路子,也是有章法和规则的,我总结为以下步骤,若非天才请不要打乱节奏,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必定坍塌,虽然已经过了初级入门阶段,直到今天我认为自己的基础还是不够扎实牢靠,野路子自学留下不少薄弱缺陷,若升级则必定要巩固基础。
语音——外语入门基础
找一个正版的训练语音的教材,配上48个国际音标,如果ABC是0基础,需要找一个发音标准的老师,现在线上免费学习材料也不少,正常情况下,每天1-2小时,不超过3个月可以入门。
按照我理解的语音过关的标准是: 听写任意一个陌生的单词,能够将其音标完整地写出来,单词拼写能够90%正确率;
训练方法是,认真把每一个音标对应的单词互译,配合听力和口语发音,不需要记单词的含义。
最近听人推荐一个学习各种外语的app,罗塞塔石碑
有不少自学成才者推荐,我体验了一下感觉不错,我们80后是跟着磁带机学的外语,在2010年之前没有现在这么好用的软件。
词汇——扩充语料库
一些比较好的工具推荐: 英文字根字典–刘毅,这真是一本好书,可以把有限的词汇量倍增;
任何一部厚10cm那种正版的类似剑桥,牛津,柯林斯,朗文字典都是好用的,互联网词典越来越好,例如:
美林韦伯斯特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
剑桥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
牛津
https://www.oed.com
柯林斯
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
朗文
https://www.ldoceonline.com
互联网的出现,直接把10多年前火了一阵的文曲星给干掉了,我曾经花半个月收入2000元买了一个当时最贵的卡西欧电子词典,有英文和日文,可惜用了不到1年,就把这个高端货丢一边了。
以上列出的词典,图书我只用过朗文,在线版主要是美林,其他的暂时没有发言权,但是听周围的朋友推荐过。虽然互联网越来越方便,但是正版纸质图书永远不过时。
我发现几十年前或一百年前的读书人的成才率特别高,那个时候别说互联网,连纸质图书都很难获取,很多人靠手工抄写教材,几年时间内学习掌握的知识比现在大多数人的效率高多了。
互联网和科技让人变得越来越懒惰,出现了一些学习的游戏,通过游戏来刺激孩子去学习,如果以后对游戏都厌倦了,更难以找到学习动力。
对于真正的学习者而言,电子词典,互联网,各种学习的科技神器对比纸质图书,显得并无多大优势,亲眼所见抱着大部头的纸质辞典和教材背下来通过考试的神迹不少。
所以不要贪婪,网络时代学习资料太多,随便找一个,坚持长期深入学习进去,一定有收获的。
语法——思维和文化体验
一位北外毕业的朋友告知,帝都考研和出国的学生都在用新东方张满胜老师的《英语语法新思维》,我当做工具书来用,结构非常清晰,查询方便,其他书我没有看过就不推荐了。
不建议在训练语音和词汇之前就看语法,这是中高级阶段才需要的。
机器翻译
人工智能,机器翻译,不会让人获取文化语境里的思维方式和感悟体验,学习外语永不过时
多年前我参与过机器翻译的研发和测试,那个时候我就信誓旦旦地和那些还在学外语的同学说,你们等着瞧吧,以后都要被机器挤压丢饭碗的,近年来出现了AI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等,大众只听说过这些新潮的概念,但市面上还没有好用的机器翻译,看现在的google对中文的翻译质量,似乎越来越好,但是远远还没有到达人工的质量。
当然,google作为最好的技术代表,大多数中文用户享用不了,这些工作质量可能会打折扣的,google对日文,甚至马来语,不丹文的用户都更友好,据说这些小语种的翻译质量比中文高,作为中文用户经常要冒充其他地区的用户上google的服务,可叹可惜吧!
我想机器翻译也许还要几十年,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就是那时候的机器具备人的思维,理解人的情绪,现在只能做到很肤浅的字面翻译。若依赖翻译软件,你很难进入到那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感悟一种语言逻辑和思维方式,这是机器不能代替人的地方,只有自己掌握了,才能体会到,所以学外语的同学,永远都有发挥的余地。
少花钱
花钱往往并不能让学习效果更好
少花钱用于上什么各种大神名师的速成培训班,从0开始的基础阶段没有什么速成捷径,过了入门阶段有些耍技巧的东西可以跳跃着试一下。
真正有用的好书,好材料,好方法都不贵,甚至免费,就像每天都要接触的必需品:空气,水和土地一样平常且廉价,但很容易被我们忽视。
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我们不要被外在的物质和技术奴役,而是掌握运用物质和技术去做有益社会和地球的事。
推荐一些学习平台
一些新发现的平台我还没好好用过,列在这里供参考,也欢迎大家提供测试后的反馈评价。
一个加拿大MacGill大学的语言学硕士,台湾小姐姐Chen Lily 教大家学英文的时候,推荐了这个平台用于做教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