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习经历总结
经常有亲友问怎么学习,因为孩子厌学逃课了,这个问题背景信息很丰富,不是单靠学校的教学能解决的,与家庭,社会大环境,小孩心理都有关,这里不展开聊。不单是小孩,包括现在很多成年人也面临各种学习的危机感,就说说学习本身,以我自己为例。
基本背景情况
我小学的时候是“挺乖”的,对老师和家长的话言听计从,从中学开始,就不再是什么“听话”的好学生,似乎鬼迷心窍了,觉得学校简直误人子弟,毁了多少好苗子的前程!
我成绩不算很好,K12基础教育阶段(高中毕业前)长期保持中等混的状态,个人感觉心安满意就行,我一直也这样奉劝家长们适可而止,没必要把孩子的成绩压得太狠,以后他们心理变态,对终生影响更大,为了这点分数得不偿失,总结K12阶段的基本情况:
1. 1.成绩中等:
在全班和全校的排名为前10-20%,以班级里50个学生为例,也就是排名最差第10名左右晃荡,长期保持在5-10名之间,很少超出范围,综合成绩偶尔进前5,单科超常发挥可进前3名,按照我们当地的行情,这样的排名进不了好学校,只能保障升学三本或好点的职业技术学校,于我的小目标而言足够了;
- a. 前10-20%成绩(5-10名)是比较安全的,只要不是个人要求太高的,老师家长虽有牢骚说辞,但不至于被批评得太厉害,日子尚且能混下去;
- b. 长期低于前20%成绩(10名以外),可能升学就危险了,而且经常被老师家长责难,日子最难过,所谓二八法则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态的普遍规律,至少要挤进前20% 是上学的基本目标;
- c. 若长期保持高于前10%成绩(3-5名)则难度很大,越往上游的名次间分数差距越小且竞争愈激烈,一个名次台阶可能只有几分差距,为了追这几分,得多少个熬夜才能成就,老师家长和学生个人也往往追求更高,每天精神崩得很紧,对于我这种天赋资质平常且厌学的学生,前10%的日子也很不好过。
2. 2.偏科:
我希望自己每门课都很正常,力求均衡不偏科,高一文理不分,偏理工科尤好物理,高二断然选文科自找苦吃,文科有一点好转,但语文英语一直起不来,历史政治也长期停留在及格线,然后理科成绩也被拖后腿,总体分数被拉低,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免有偏科的倾向,这几乎是天赋,也不求全责备了;
3. 3.自学:
老师领进门,学习靠个人,我们见识过很多厉害大牛,基本都是靠自学,尤其是过了初中之后,正常的学生都已经具备自学的条件和能力。我整个中学阶段的大多数时候是厌学的,坐在教室里听不下去老师在讲什么,且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只占一部分,为了足以应付作业和考试,很多课程还得靠另下功夫,所以自学的时间比较多。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方法和体验,都是野路子摸索过来的,没有经过什么系统规范专业的学习训练。
我知道不少厌学的学生,他们只是不喜欢学校,而不是厌恶学习,幸好我们生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有大量的MOOC平台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吸收全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成果,那些局限于实地课堂教学的模式终将没落,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列举一些MOOC:
…… 还有很多
以上这些我只用过coursera和khan,coursera里有不少我感兴趣的名校综合性课程。khan特别适合各年龄段的孩子。这里只推荐国外原版课程授权的MOOC平台,因为字幕可以外挂且质量相对国产平台高,国内MOOC使用名校课程也都是从这些渠道合作获取的,也有不遵守版权法直接盗用的情况,因此推荐找源头的原版用,不支持盗版。其他平台听不少人推荐过,大家可以试用下给反馈。
工作 + 学习模式
我高中毕业(K12)之后上的是职业技术学校,想学一门尽快就业的手艺(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电子商务之类科目),但是没想到刚爬出一个坑,又跳进了另一个坑,一半时间都在逃课,不是不好学,而是觉得学校的教学太无聊,可惜那个时候没有MOOC。
完全脱离学校后工作了几年,又发现自己的学习规律,总结如下:
1. 1.实用至上:
作为一个落后偏远地区农村人,没什么闲钱和时间去消遣享受各种形而上学的知识(例如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心理),尽管也喜欢这些科目,但总是不如技术类的实用。如果判断以后用不上的知识,就没有动力去学,真正突飞猛进是在工作期间,实际需要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学外语也是为了生活无障碍,工作用得上,能听懂讲得出来,借助一些辞典能看懂就可以,所以个人的学习目标与当时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
2. 2.专业突破:
我的兴趣重点是实用至上的专业(遗憾的是学校教不了),并且以一个标准化工作流程的技术作为突破口,外语也是从专业科目开始,我将IT,计算机,互联网,机械电子,化工这类作为英语的主攻方向,因为高中时理工科基础比文科好。
3. 3.快速学习:
通常情况是临时要用,才抓紧时间去突击攻克。例如要和客户开一个2天的国际会议,当对该项目一无所知的时候,我胆敢承接例如会议翻译和外方洽谈的任务,前提是给我几天时间(如果熟悉的项目,半天准备也可以)把相关资料都找出来,逐字逐句地看,把每一个关键词都搞懂,这样2天的会议活动就能不出差错顺利办完,如果临时额外再加2天,我可能在最后1天吃不消了,因为专业技术之外的其他背景知识储备不够。
若把人比喻为电脑:我安装的是一块山寨CPU处理器,产自荆棘丛生的偏远山区一些碎石头,在老农家的破窑洞里土法手工烧制出来的脱氧硅材料,能满足基础功能需求,但完成高质量的多核多线程,高并发,负载均衡的任务有难度。
不得不承认,山寨和正规工厂的差距就是很大,即使没有质量缺陷,也有功能或售后问题,如下文所述。
以非英语科班背景为例
若非为职业翻译或语言类的职业,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任何外语就像计算机基础一样,只是从事某个其他行业工作的(必备)工具,在中国大陆许多行业排名前几位的公司里,截止到2019年能流利讲英语的人也不多,小语种的就更少了,但是只要社会不封闭并继续改革开放,大量留学生和外事交流增多是必然趋势,掌握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的好处是,当需要有人出场的时候,你可以顶过去流利地接单,帮单位拿下业务,引来一片呱呱地羡慕嫉妒恨赞叹声。
我充分使用英语的经历,是从邮件和IP电话联络地球另外一端的客户开始的,然后线上洽谈邮寄样品,见面商议合作,写协议文件,收付款,汉化并编辑打印制作数十万字的完整设备操作指南和用户说明书,设备参数校正和交付测试,开发网站并维护管理,售后技术支持维护,全程需要5个人干的活儿,我一个人要能做下来,相当于同时在干市场,翻译,IT,设计,售后。
在职业生涯里,要不这么拼多重角色,拿到比单一岗位角色的人高的薪酬,怎么和留洋的海龟PK?如何在一线城市改善生存质量呢?要拿周围同事2-3倍的收入,似乎是一种特权才有的酸爽荣耀。
后来工作多年才了解到德国和日本的职业技术学校是很不错的,但我那时上的不是新式学校,教学和实际工作大多数时候是脱节的(作为实用至上者,或许是我误解职业概念),这意味着即使在职业学校也浪费了太多时间学了一堆终生都用不上的东西,而且许多学技术手艺吃饭的人更容易坐井观天孤陋寡闻。
离开学校之后,也没有机会安静地坐下来回炉再造,学习总是和工作同步进行,由此造成突击学习的不良习惯,很多时候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一个任务,把自己逼得够狠,这种紧张程度堪比飞机发生故障,得在坠落过程中把引擎修好。
有时为了看懂英文说明书,解决一个问题可以用没日没夜来形容,有段时间会很早起来专门练习口语,如果某天早上没有完成计划的练习任务,不吃早饭就得赶时间上班去,整个上午只能渴了喝水。
如果做项目会议同声传译,一般吃饭时间也要陪着客户一起上餐桌,人家飞了一万多公里过来,珍惜每一分钟,吃饭时间要谈话,也得陪着给双方中间传递消息,所以我经常不能在饭点正常用餐,只能看着他们吃大餐,我就喝些汤和饮料,才能保证双方谈话过程的流畅。
当然有一些客户,觉得心疼我们这样拼的年轻人,但人家付那么高的薪资,而且就那么几天得抓紧时间干大事,总免不了有人要作一些牺牲吧。工作任务结束后,又像骆驼一样一次性积累过量食物,各种豪华自助餐暴饮暴食。这样经年累月,我这本来就不太好的消化系统很受伤,也练就了一个不好吃的本性,在很饥饿的情况下,面对世界各色丰盛美食不会失态流口水。
职业化的结果就是强力的自我约束,一点成就感,以及由此导致的职业病,强迫症,由此带来其他麻烦和毛病。
所以,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或者能够自我选择,一定要选走正常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而不是自我摸索野路子,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