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程序员的生命质量?
这或许是我的错觉或偏见,中国大多数程序员的生活质量并未因经济能力而改善,还是和屌丝一样的邋遢造型,同样要996,同样吃路边摊的10几块钱(现在涨价了)一份的垃圾快餐,甚至这群人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这番话可能会招骂,我本意并非为了黑化程序员。
最近,我们的朋友左耳朵耗子心梗离世,正当壮年和事业高峰期,这些年也听到很多类似的案例,让我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话题。
想起曾经在中国的同事们,程序员只要在互联网大厂稳定地待8-10年以上,基本人人都身家数百万至千万,有的人混到联合创始人或副总,随着资本收购和上市,吃一波股价的红利,身家过亿的人也不少,妥妥的中产以上的阶级,怎么会命运苦憋呢?
果真如大厂邪恶的HR们说的“结构优化”,不断淘汰旧的人矿(渣),并通过校招来补充新的人矿。让人不理解的HR市场,互联网大厂的白领35岁就该退休了,怎么就从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农民工还能干到60岁以后呢,从职业寿命方面比较,码农还真不如农民工。
为何没有改善
互联网从业者(尤其程序员)的薪酬相较社会平均水平高很多倍,可能高收入掩盖了高风险的事实,犹如赌博的“愿赌服输”的心理,或投资的“高风险高收益”心理,尽管每年都有死亡案例的报道,依然没有引起社会足够重视并改进这个问题。
为什么人生得到一件东西的同时,就必须失去另一件更重要的东西呢?其实人生是可以平衡和兼顾的,如果不行,那就必定是思维误区。
如果作为精英阶层尚且如此,那么普通大众如农民工则更凄惨,更得不到正常的社会劳动和福利保障。
若当事人都不关心自己的福利,那么官方更不会关心这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也就意味着该题无解了。
当有人说要关心程序员的时候,首先说这话的人应该掂量一下自己的综合实力,是否能达到程序员的普遍生活水平?否则“关心”的话未免显得有点虚伪,或不适合他/她的社会地位和阶层身份说得出口的。
程序员并非弱势群体,其普遍经济能力和物质生活水平很高,他们完全有能力照料自己的健康和人生所需的一切,所以主要问题在于他们是否关心自己,而旁人只能叹息一声“这么好的经济条件,却换来这么糟糕的生活”或“一副好牌给打成烂牌了”。
相比较而言,农民工、农村贫穷女孩、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农村守活寡的妇女才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外援。
调查报告
目前网上能找到《中国互联网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研究报告》 发布于2007年或更早,每年都有报道因健康原因导致的事故,包括自杀、癌症、心梗等,其中心梗在20-40岁的人群中成为较高死亡风险。
类似的健康调查报告、IT人猝死案例和数据非常多了,那么就不必要再做网络问卷调查,每个从业者自己或朋友圈都有案例,主要涉及如下方面:
-
工作时长
996、每天超过8小时
-
健康问题
心理:***
生理重症:猝死、癌症、心脑血管疾病;
生理轻症:痔疮、肠胃病、肥胖、三高、颈腰椎病、近视等还算是人人都有的小问题;
-
生活习惯
下班后,依然习惯躺在椅子上打游戏,或继续盯着电脑屏幕。即使自己创业,程序员和互联网从业者依然保持996和整天静坐在椅子上的习惯。
996.ICU 和内卷
https://github.com/996icu/996.ICU/blob/master/README_CN.md
996.icu 话题风靡一时,主要关注的是超长工作时间和职业病,至今中国的《劳动法》对此没有形成强力执行的保护作用。
996.icu 前端网页很久没有更新,可能这个风口过去,不再有很多人关心这个话题。
而新的“内卷”话题出现了,也就是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竞争,中国法律不会干涉这种恶性竞争,欧洲或德国不一样,警察和法院会敲门,要求公司纠正这种违法行为,否则罚款或关门。
中国乐于见到这种内卷,政府免责,问题责任完全被归咎于劳动者自身,活脱脱的丛林法则。
马云曾公开称996是“福报”,在疯狂内卷的市场中,马云说得也没错,因为很多人想996而苦于没机会,求之不得。如果你不想996,有的是人想996,你不干,总有一大堆人想干,而且人力成本还更低。
程序员的特征
以下说的是普遍的中国程序员的思维、行为特征,不代表少数个例。
封闭、单一和保守
上帝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同时关闭了另外一扇。
打开窗:他们安静、专注、聪明,能够掌握高深复杂的计算机语言,成为社会精英和高收入阶层;
关闭窗:他们大多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和社交,远离人群,习惯封闭的小圈子里玩;
这导致他们喜欢宅在家里,虽然掌握远程工作能力,最有资格和条件移民移居到海外,但是很多人却不太容易搬家到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中。
我曾经在乌克兰听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
苏联时期施行计划经济,良好的科学教育培育了大批工程师,据说这些男性主导的工程师们大多不会做基本的家务,很多人连一双袜子都不会洗。
苏联解体后,这些人失业了,有一些人得到国外的聘请就离开了乌克兰,而大量的高科技人才随着国家社会走下坡路,下半生在酗酒和烟草中穷困潦倒度日。
失去了科技工作,他们便什么都不是,别的啥也不会啊,也没有能力承担基本的家庭职责,于是乌克兰有大量破败的单亲家庭,80-90年生的两代人所受的家庭教育于是非常糟糕,几乎继承了父母的失败婚姻,然后学校教育也同样糟糕,甚至不及他们父母在前苏联时期的教育水平。
因为他们被计划体制培训成了单一思维和单一能力的“工具人”,虽然美其名曰工程师。
程序员们是否也被资本培训成类似的单一功能的工具人呢?他们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外向、全面和开放
另外一种就是独立开发者和创业者,天生的独立人格或野心家,他们依靠高超的技能创业,无论是靠细水长流的订阅,还是拿到投资,或成为坊间媒体报道的技术网红。
他们不少人充分发挥了“狼性文化”,参与残酷的资本市场竞逐,左耳朵耗子就是这样逼迫自己,从“封闭的性格”走到“开放的性格”,这肯定要付出常人难以忍耐的困难。
大多数程序员肯定不是这种创业者“开放的”特征,这似乎不符合写代码的天分所需要的性格。
在疯狂的角逐中,不断有人拼命,最终把自己玩死了,类似耗子这种。
创业需要天分、疯狂、刺激,大多数人是不适合创业的。
若培养业余兴趣爱好则是绰绰有余的,例如一些到欧美的朋友,有一大堆爱好:有改装房车的、弹手风琴的、钓鱼的、玩铁人3项的、打猎枪和弓箭的、练空手道的。。。。他们交往一大堆的跨文化背景的朋友,对生活感觉很满意。
绝对不像是我周围遇到的那些程序员,无论普通员工还是老板,人人都觉得很苦憋,中国式的悲情。
当然资本依然控制着市场,决定着大多数人的命运,甚至还有人信了“DS深层政府”阴谋论。
相比较而言,在海外的这些程序员的生活是令人向往的,生命质量更丰满、全面和开放,以及更多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没有沦为完全的“工具人”角色,这才像个人生。
如何解决问题?
由于很多程序员性格自闭,他们也许适合做计算机系统架构师,但不一定适合做人生的架构师,尽管他们消息灵通,也不乏远见和眼界,但他们不一定会在家庭和人生的重大事务上做出正确和有利的决策。
反正程序员只要专心写代码,好好赚钱就可以,带领家庭发展方向的领导职责可能要落到配偶或父母身上。例如:家务管理、移民或移居、投资、孩子教育等重大的家庭责任方面。
依靠配偶和直系亲属,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替代,如果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那么他们就是幸运的,不但能干到70岁退休以后,成为真正骨灰级的程序员,而且身体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会很高。
我们遇到不少人虽然掌握翻墙技能,在网络上和同行吵架,辩论和打打嘴炮还可以,现实世界中的行动力却不一定能与嘴上功夫匹配。而不少家属却完全生活在信息茧房或平行宇宙中,眼界见识与普通人无异,这也让他们普遍心态上很着急,因为在家庭氛围中缺乏信息堆成交流的亲人,这相比其他不会上外网的普通人增加了更多的生活焦虑和烦恼。
某种程度而言,程序员的社会形象被媒体过分神话或娱乐化,其实他们大多生活在虚拟的电脑屏幕的两维空间中,唯一的长板是造币能力较强,其他方面与常人无异。
最后总结
瘟疫封控的心理摧残
左耳朵耗子没有打过疫苗,没有倒在三年残酷的瘟疫封控中,病毒的生理伤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三年极其憋屈的情绪状态,对人心理的折磨摧残,程序员最大的爱好就是不停在社交媒体上讲自己的日常琐碎,苦闷无处排泄,生活在虚拟网络空间的人,这是最适宜的压力排遣方式,耗子的社交账号充分体现了这种程序员特征。
创业过猛的健康损耗
计算机记录了耗子等创业者每天上机的时间,铁证如山,生理健康的损耗,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心梗,这是行业常发疾病,过劳死也是职业病。
耗子还算是比较幸运的,他有非常好的亲情家庭氛围,以及很多拥护他的同行网友们,他不孤单,所以他能有所成就,遗憾的是最终没能战胜时间魔王对生命踩下急刹车。
程序员之死应该给我们足够的警示!
互联网从业者(程序员)的生命质量,主要靠自己争取权利,不可能等政府和企业主动去改善;
如果你在某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不能保护自己,那片丛林法则的土壤不合适健康生存,那么就应该移民移居到有较高社会福利的国家,例如欧洲,通过国家和劳动法来强制保障个人基本的生存权利。
工作之外的媒体
其实不必要再看数据了,事故报道每年都有。采访一些海外的程序员,或让他们写一篇自己的生活质量转变的心路历程,这可能是有看点的,能吸引不少关注,把很多人吸引出来,移民移居到新的环境,换一种活法,这才是终极的解决之道,靠他们自己与大环境对抗是不现实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经常有“想什么来什么”的奇遇,很巧youtube推荐我看“beyond code 代码之外”这档节目,虽然我不是程序员,但我大多数时间在互联网圈工作,我的周围一直都有程序员。
可能技术圈子小且话题门槛高吧,订阅量不如李子柒,最近科技媒体Pingwest 记者Rebbeca 和我谈到好朋友左耳朵耗子,我们也说过工作(代码)之外话题的节目很有必要,希望借此改善很多中国程序员(互联网从业者)的苦憋生活,经常听到“996过劳死”的案例,人生不应该只有代码和虚拟空间。
采访提纲
于是我站在媒体的角度,设想如何采访程序员或类似工作者,话题例如:
-
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 500字
姓名、主要经历、职业履历、教育背景、家庭背景。
-
为什么要移居海外?< 500字
在国内遇到什么问题?为何促成这一转变?列举一些案例的经历和感想。
-
对现在海外的工作和生活满意吗?< 500字
对比以前在国内有什么不一样?
- 能给国内同行一些好的建议吗?< 500字
-
回答网友的一些疑惑或提问< 1000字
A. 已经在国内成家了,拖家带口不太可能再背井离乡地移民移居了;
B. 都说“贫贱不能移”,我太穷了,刚毕业技术也不行,肯定是出不来的;
营销和采访筹划
-
Podcast:
主持人采访嘉宾的录音,初期不需要录像,节省剪辑时间和维护成本。
节目参考
Rework https://37signals.com/podcast/ 代码之外 https://www.youtube.com/@BeyondCodeFM ;
podcast创作平台,例如
- 受访嘉宾的博客配文,通常由嘉宾自己写一篇,或者直接由录音节目转文字即可;
-
如果受众主要是个人 to C ,那么重点就是采访程序员个人;
如果受众主要是企业 to B,那么重点就是采访企业创始人和高管;
- 衍生的垂直行业分类,还可以采访医生、其他各种工程师等容易做技术移民移居的职业群体;
为什么做技术媒体
因为技术圈子比较封闭,想要突破行业壁垒不容易,例如2012-2015年“互联网+农业”曾经火了一把,但是您听说过多少成功的创业产品案例?
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合作挺难的,通过资本和饭碗把人强行绑在一起,其实很勉为其难,越来越多的人其实“不想看在钱的份上为难自己”。
而相同专业的人在一起更容易交流,但跨界才可能出现创新和突破,怎么跨界呢?唯有不谈技术和代码,谈点生活和其他方面才能凝聚不同专业的人。
此外,为了实现某种专业的技术产品营销,于是通过社交媒体做不同专业的人之间的连接,成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不同于大多数的技术类专业媒体对产品报道更多,差异化的缝隙市场,应该关注人,那么侧重点是对人的报道,忽略其技术产品方面的具体内容细节,因为对于智力产品而言,人是最重要的资产。
如果人的关注度上升后,可推很多收费的产品或广告,可扩展性很强:
-
技术开发者社区;
-
移民移居的中介和咨询服务;
-
创业合伙人、人力资源招募、婚恋交友;
为什么to B的媒体比to C 更难收费,因为企业决策过程漫长且流程复杂。
如果是 to C 个人购买,看到一档喜欢的节目或某个产品,我们自己直接线上下单就好了,几秒钟或几分钟就完事;
如果是 to B 企业购买,需要经过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多人开会和领导审批,这阻碍来产品销售的效率。
to B的受众相比太少,即使互联网企业和产品,也需要招聘销售代表;
to C 的受众体量极其巨大,大多情况下不需要招聘销售人员;
to C的产品和媒体天生更适合互联网传播;